更新!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

 教育资讯     |      2020-04-21 18:30

 

 

近日,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探讨了强基计划培养模式。学校计划新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探索书院模式,落地强基计划。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2020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主楼接待厅举行。校长、教学委员会主任邱勇,副校长、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杨斌、彭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郝吉明,教务处处长、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俊峰等出席会议。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朱邦芬等九位委员在线上参会。

邱勇讲话

 

邱勇指出,今天的会议有两重特殊的意义。一是这次会议是本届教学委员会最后一次全体会,感谢各位委员在过去五年里付出了大量心血,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二是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要把握准改革的方向,要有定力和责任感。学校正式成立了本科培养改革领导小组,推动改革再上新台阶。

 

邱勇回顾了近期学校扎实推进的几项重点工作,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统一部署,以全面扎实细致的工作做到疫情防控不松懈、教学科研不停步、改革发展不放松。学校坚持按照教学日历全面推进在线教学,全校性的大规模实时、互动、异地、分散在线课堂教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首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考察调研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期盼。清华发挥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突击队作用,设立应急专项,加快推进科研攻关;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全力做好毕业就业工作;全面启动第十八次科研讨论会;推进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和修订学位评定标准工作;加强海内外高校间疫情防控交流,深化教育科研合作;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迅速作出响应,体现了清华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全校师生共同经历的这些事情都是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提炼。清华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定力,在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面前,要再思考、再定位、再行动。

 

邱勇强调,清华大学在党的建设、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全球战略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学校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高度。人才培养是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大学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出苦力,虽然不一定能够呈现出即时和显性的成绩,但是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清华未来的发展要更从容,“更从容”体现在有定力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在清华目前的发展背景下所具有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

 

邱勇指出,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首先,要持续推进落实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形成的若干意见和行动计划,总结经验、凝聚共识,要将之前积累的改革经验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扎实基础。第二,全校师生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形成了广泛共识,要深入总结2019年“学风建设年”形成的认识,深入挖掘和分析问题的根源。第三,强基计划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和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当下的任务有紧迫性,对清华来说是挑战,也是考验。强基计划的实施要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和定位相适应,要与大类培养、学堂计划统筹推动。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开什么课”“谁来讲课”“如何保证质量”这些基本问题在改革中不能回避,要把当前的事情跟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

 

邱勇强调,2020年是完成综合改革的收官之年,人才培养改革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清华要有更大的定力和决心推动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李俊峰、苏芃作汇报

 

教务处处长李俊峰通报了教学委员会2019年第五次全体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教务处副处长苏芃汇报了本科生双学士学位和辅修学位项目设置与管理情况。

 

宝音贺西、马赛、艾四林、钟笑寒作汇报

 

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宝音贺西、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分别汇报了增设“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申请;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笑寒汇报了设立“计算机与金融”本科双学位项目申请,并经会议审议通过。

 

会上,李俊峰就强基计划和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作了汇报。

 

清华大学探索书院模式,落地强基计划。除新雅书院外,学校计划新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分别由王中忱、李艳梅、梁曦东、刘铮、李俊峰担任书院院长。书院负责课程的协调、学生管理,在做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志趣,为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培养拔尖人才。

 

会议宣布,经清华大学党委常委会通过,学校正式成立本科培养改革领导小组,由邱勇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会议现场

 

与会委员还就双学位项目管理与课程设置、强基计划招生培养等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文信息来源于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微信号

解读"强基计划”

对于考生来说,“强基计划”有哪些要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呢?

>>>强基计划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强基计划指导思想和原则是服务国家战略,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通俗点来说,强基计划选拔主体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人才。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有哪些?

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会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并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的录取方式是怎样的?

强基计划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这里提到了两种模式:

一是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二是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校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后,高校如何培养?

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强基计划试点院校范围有哪些?

强基计划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

高校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有哪些区别?

“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十六年试点经验,充分借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的。与以往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按综合成绩重新排序、择优录取。

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明确解释,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计划有五个方面的区别:

一是选拔定位不同。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二是招生专业不同。

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三是入围校考的依据不同。

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四是录取方式不同。

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五是培养模式不同。

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